圖右為郝學
  “郝所,有空兒到家裡坐坐去。”“郝所,現在我們鄰裡關係好著呢,您放心吧……”
  在羊坊店街道,認識“郝所”的人很多。
  “郝所”叫郝學,海澱區羊坊店街道司法所所長。他人很瘦,但嗓門大,說話快,走起路來一陣風。
  羊坊店街道面積6.26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11.8萬,外來人口3.6萬餘人。郝所曾是海澱法院的一名法官,從事民事審判工作,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調到街道司法所。
  “從事基層司法行政工作,就等於選擇了默默無聞,不像公安幹警那樣轟轟烈烈,也不像法官那樣端莊威嚴,更不會像律師那樣名利雙收。”一開始,郝學也曾後悔過,但一次次成功調解,讓他對調解工作從陌生逐漸到傾心。
  去年10月底,轄區內一所學校建教學樓,噪音擾民,竟引發群體性糾紛,少數人欲挑動社區36位老人到一賓館前靜坐,其中年齡最大的82歲。郝所一聽說,急了,趕緊跑到社區,先穩定住老人們的情緒,隨後逐一上門勸說,同時發動社區調解員和信息員包樓、包戶、包人,一對一地疏導,耐心解答居民的問題。最終,促使校方與居民就補償達成一致。
  化解糾紛,郝所擅打親情牌。
  普惠寺社區居民劉奶奶81歲了,老伴去世後一直和次子夫婦、孫女、孫女婿和重外孫女共同租住在一套三居室內。劉奶奶與兒子、兒媳為“誰來購買房屋產權”爭執不下,還曾鬧上過法院,一家人心中結了疙瘩。
  劉奶奶找到郝學,說自己想單獨居住,請個保姆,以後看病希望子女出醫療費,她想請郝所出面幫著勸勸孩子。“老人體諒你們,平時不用你們照顧,你們也要孝敬老人呀。”郝學找到老人的5個兒女,一一做工作。最終,劉奶奶的子女決定每月給老母親生活費、保姆費,看病費用均攤。次子還將目前居住的三居室中帶陽臺的一間讓給了老人。
  郝所心細。很多調解室都模仿法院審判庭——牆上掛國徽,調解員高高在上。“你們這兒怎麼跟法院審判似的!”當事人無意中的一句話,讓郝所心裡一動。可不,當事人來了,咱喝茶,人家喝白水;咱坐高背椅,人家坐凳子……“人家心裡一彆扭,這調解肯定順當不了。”
  郝學與市司法局有關部門探討,重新佈置調解室,他要嘗試溫馨調解。
  十幾平方米的調解室,牆刷成淺藍色,背景牆組成一個大大的“心”形;調解員與當事人平等而坐,雙方當事人既是面對面,中間又有綠植隔開;調解方式也從“審判式”、“家長式”轉變成“談天式”。
  30年來,郝學調處了600多件矛盾糾紛,制止了上百起群體性械鬥,使50對瀕臨破裂的家庭和好如初,30多位遭受遺棄的老人得以安度晚年,16位失足青年改邪歸正,40名刑釋解教人員得到安置,126名社區矯正人員痛改前非、迷途知返。
  在羊坊店街道,“郝所”是居民心目中真正的“好所”。  (原標題:郝所,好所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znhmxotnz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